新浪命运折射出的是中国企业做大必须面对的问题—企业控制权制衡机制的缺失
新浪又成为传言中的被收购者。
“新浪+盛大+tom”?google入局?这比去年未能实现的“新浪+盛大”猜想,更能让人为之莫名激动。
如果说tom通过收购超过20%的股份就能控制新浪,为什么已经持有19.5%的盛大没有这么做?增持股份至20%以上,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并无困难。仅仅是盛大不愿吗?真正的挑战在于,对于任何想入主新浪的人,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其董事会,而不是简单地成为第一大股东。
因为新浪有着特殊的资本结构。王志东为了快速发展,在创建初期便迅速稀释新浪股权,使之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股权最为分散的一家。自认为能够控制董事会的王志东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,被企业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段永基赶出新浪。新浪从此没了主心骨,各种资本的传闻一直围绕在它身边。
于是,在资本操纵下的新浪管理层变动频繁,也曾做过很多业务发展尝试——拍卖、即时通讯、在线旅游服务、网络游戏、搜索等,但没有特别值得说道的业绩,似乎只是为了避免被认为是“无为”而为之。在核心的媒体业务上,并不显山露水的搜狐已是现实的威胁,2005年其广告营收达7090万美元,新浪仅超过它约20%。新浪目前推出的名人博客服务,以及越来越多的原创内容、视频内容,无一不是为了加强核心业务,凝聚赖以生存的人气。
但在新浪回归核心业务的过程中,分散的股权结构是一大隐患。王志东之后的新浪董事会以“资本家”为主导(同时又没有控股者),他们的目标是追求资本获益最大化,这与业务最优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。结果管理层要么无所适从,要么经营行为短期化,企业很难集中资源专注于长期策略,核心业务价值得不到有效提升。
新浪对tom的确有诱惑力,在tom集团的业务架构中,独缺有巨大广告价值的互联网媒体。人们认为tom可以实际控制新浪,而不是仅仅成为第一大股东,因为有背后老板李嘉诚的影响力。但即便tom可以强力介入,或者新浪现董事会愿意让出控制权,tom能消化吗?
其实股权分散并不是错误,相反符合世界500强通例。新浪的真正问题在于缺少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,我国公司法及理论极度崇尚股东会中心主义,按资本额投票和董事任职上的大股东推荐制,导致公司董事会成为大股东代言人。而西方国家成熟的公司制度,对股东会权力严格限制,采取董事会或管理层中心主义。而且董事会中外部人士占多数席位,制约内部董事。目的都是防止公司陷入资本逐利漩涡。
也许tom的入主能让新浪重新找到主心骨,但这只是源于tom的强势,如同段永基曾经有过的强势。只有从制度层面上厘清股东和董事会、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,才能真正解决新浪问题。
与新浪相比,近年来表现出色的网易和腾讯,都有着明确的主心骨与核心业务。但过分依赖创始人甚至是创始人绝对控股的企业,同样有着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缺陷,如何界定丁磊、马化腾既是管理者又是大股东的身份转换和权力边界,将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下一步。
对于新浪这些年轻的互联网企业们来说,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继续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