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是星河湾出名,还是它的老板黄文仔出名,不能一概而论。大体上是以2004年元旦为分水岭:此前,星河湾唱主角;此后,黄文仔站到前台。2004年元旦是什么时令?首届“广州地产经济峰会”在二沙岛上召开,有8家较有影响力的地产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出席,黄文仔闪亮登场。
就在这一届会议上,黄文仔表现出与他的基础文化背景和日常表达方式迥然不同的风范,推动“涨价”是自然的,不过光嚷嚷“涨价”不足以让人有印象。这位人到中年的番禺人,呼吁地产商要对产品质量负责,要对城市形象负责,要对文明负责。我在相关的文章中这样描述道,他(黄文仔)用南方人特有的沙哑高亢的声音,几乎是“喊”出了这几句“宣言”。
这些话,在北京几乎每个的士司机都能侃侃而谈,在广州地产界中却是空谷足音。这些话,由黄文仔说出来,富于喜剧效果——他的身上精英文化的内涵实在有限——却又令人肃然起敬,因为从他发迹起20多年来,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探索,业内耳熟能详。
听名字,似乎就能知道他的“草根”出身。黄文仔比市面上行走的那些人更富于地方色彩。现在的他自然类似“太平绅士”,许多光鲜的头衔笼罩着他。最早起家大体是做贸易,这方面传说颇多,有说他是做木材生意的,还有小道消息说他也卖过猪肉。
关于他的财富也是众说纷纭:有说他的财力在广州是一等的,估计有50亿元之多,所以星河湾是“衔着金钥匙出生的”;有说他也是走“乾坤大挪移”,就是整合资源的路线,自有财产不会超过10个亿或者更少。说得最多的,就是改革之初,他曾经借40万元给朋友,后来没还,他也没介意。这样的传闻,真实性难以分辨。今日广州成功的地产商人,能够轻易拿出4000万现金做“无息贷款”的也是微乎其微。因此,这则传闻里所折射出来的信息,不是黄文仔钱很多,而是这个人比较够朋友比较撑面子。
在做星河湾这个项目之前,黄文仔的公司宏宇集团在税务部门眼里的表现只是一般水准。也是在2001年星河湾启动之后,各种数据一下子上去了,星河湾的营业额和上缴利税占到整个集团的80%有余。其实就是在星河湾盈利之前,这个项目一经立项,黄文仔手上的财富已经实现了“升级换代”,这就是业内常见的“资源整合”。现在看来,星河湾的开发商成分依然比较复杂。最为新奇的就是,同在番禺的一家大开发商,在对外介绍自己开发的项目时,会提及星河湾,这是有资金进入的原因。对此,黄文仔也不置可否。
星河湾的意义,显然不在于资金流的方式方法,在于它在改变区域价值和提升产品内涵两方面的尝试,这是黄文仔对广州地产的贡献。在番禺能拿到地,本身就是一个挑战,而拿到地后如何定位,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,虽其中离不开王志纲等“外脑”的支持,但最终还是取决于老板的虚怀若谷和从善如流。
郊区做精品,的确是有难度,要社会和消费人群能接受这样的观念,需要时间,因此更需要充足的资金流保证“耗得起”。同时还要保证能做得出。更难的是,在企业和项目的建设周期中,还要时时刻刻考虑到区域政策的因素,比如说土地政策交通因素还有其他基础要素和生活配套的变动。一项小区巴士收编政策,就让番禺的地产商头痛不已。
这些路,黄文仔走过来了,星河湾成了“中国地产的劳斯莱斯”还有“中国的样板房”,车行到洛溪大桥时总能看到“星河湾,品质地产的探索者”的巨大广告牌,“挥锤砸玻璃”的段子也成就了他的完美主义者的形象。这中间,正如外面所评论的,预期说他是大老板,不如说他更像一个挑剔严谨的职业经理人。一个老板如此注重技术战术而非战略层面,已经不多见,何况细节呢?他不是刘邦,而是萧何,不是萧何,而是诸葛亮,连士兵责罚20板都要过问,为什么?诸葛亮手下的人才有限而且不能信任无间。
有一则真实的故事,广州东山区一处非常成功的楼盘,以大户型和教育配套闻名,老板声称“我们的开间精确到1毫米”。后来该项目两期工程全部售完,我问其项目负责人事实如何,他笑言哪有那么厉害,能保证精确到1厘米就不错了。事实就是如此,“品质”,并非目标,更多的是一种“意识”和这种意识下的结果。
在广州星河湾风靡业界的同时,黄文仔也开始抬起头来,把目光延伸到北京,那里的地块规模不小于广州星河湾,名字也一模一样,看得出他是要在保证“品质”的同时,开始规模扩张了,可是到现在这个项目还是没有开始推向市场。业内猜测纷纷,随着星河湾第4期“星座”的豪华登场,这种猜测才告释然。
正如前文所说,黄文仔手上或许有钱,并不一定是星河湾“卖房子”赚了很多钱,他整合的资源也并不能保证他可以孜孜不倦超然物外地去走“品质地产之路”,美感是需要代价的,梵·高的生前寂寞在地产界是不受欢迎的。因此,针对新富新贵一族,“星座”推出总价在300万~500万元之间的超豪华公寓,同时提出的“世界级大都会豪宅的六个标准”更让不少人动心,在细节方面更是将星河湾的某些传统发扬到极致铺陈。原来崇尚优雅简洁的拥趸开始生出淡淡的失望,星河湾却不以为然,因为他们迎来了市场上的丰收。据说这里的买家,由市内的“中资”——而非“小资”——转换成珠三角的“新富人”。
从观察的角度,我自然理解黄文仔的做法与意图。开拓市场时,必须要与众不同,否则不会起来,同时不能执其一端,必须要保证基本面的过硬。黄文仔有完美主义的倾向,却不是哈姆雷特和堂·吉·诃德中的任何一位,精神和现实中的冒险必须在一种可控制的框架内进行,这是“品质地产”的本原诠释。
只是有一点我个人感到不解,在美感与利润中间徘徊,黄文仔和他的宏宇集团的张力到底有多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