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返回
王永庆:其实一生都在“卖大米”

看完此书后,一直好几天我都在想该用篇什么样的文章来把这本书浓缩一下,在此前已经有两个不错的文题,但在真正动笔时突然冒出了这个《王永庆:一生都在“卖大米”》,我觉得挺能代表我想要表达的意思的,所以欣然采用。

一、从王永庆卖大米说起

问:王永庆为什么要卖大米?

答:因为王永庆世代贫农,从小就在贫穷中生活,饥饿中成长,为生计15岁那年只去日本开的米店当伙计,学会了卖大米。

注: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,清道光年间,王永庆曾祖父王天来,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,并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,到台湾后王家世代种茶为生,父亲王长庚也是个贫苦茶农,一年辛辛苦苦劳作,只能勉强度日,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。1917年1月9日,王永庆就出生在此。王永庆5岁和父母一起上山捡煤卖钱补贴家用、7岁开始上小学,每天上学前要帮家里做好多事,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满,后来母亲生了妹妹,王永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扛一袋50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。

问:王永庆怎么会在15岁就离家打工?

答: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供不起他继续上学,就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,后来父亲要求其弟弟带王永庆出去闯一闯。于是在1931年,王永庆15岁那年在叔叔有帮助下在素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的嘉义,找到一家米店打工,管吃管住,月工资40元。

日本人要求很严,做事不能有丝毫偏差。王永庆边干活边学习,每天关门后看老板怎么记账、如何核算成本。每天晚上睡觉后就想一天做过的事,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、每句话,学会就记在脑子里。就这样到春节回家前,王永庆就筹划自己要开一家米店。1932年在父母亲戚的支持下,王永庆带着家里凑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到嘉义开米店。

问:王永庆米店开张后是怎么卖大米的?

米店开张后,任凭永庆喊破嗓子,也没卖出去多少,过了几天生意更加冷清。经过观察,王永庆发现大部分顾客都习惯于在一家店买米,而且总是选最近的那一家。他还发现每家的米里面都有很多糠、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,这样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,三弟外向善交际,就照顾客人和店面,二弟内向就专挑杂物,他自己则去走街串巷搞推销。不久他们挑过的米开始走俏,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点才能供应得上白天的需求。

如此虽然米的质量是提高了,但米的份量却减少了,要想弥补损失,只有增加销售量。为此王永庆又在苦思冥想。某一天一位主妇来慕名来米店,一下子要买三斗,但因为太重拎不动又改要一斗,王永庆灵机一动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回家。

在送米的过程中,遇到了三家米店,有认识王永庆的人就问:“阿庆仔,怎么送米上门吗?”,就这样问了几次把王永庆问醒悟了,为什么不送米上门?就这样,米送到后还主动问人家三斗米大概能吃多久,下次直接送过来就可以,不用去店里跑了。

这件事后,王永庆把送米上门提到米店经营的日程上来,他开始添置一些运输工具,这样就可以同时送很多家,减少路上消耗的时间。同时他又作了一些精心的统计,比如这家人几口人,每天用米量是多少,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,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。送米的时候他会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,记下米缸的容量,把新米放在下面,陈米放在上面。同时还了解一下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,并记录下来,在他们发了工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。就这样最多一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斗的米,由此王永庆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义广为流传,大家开始争相效仿,王永庆在米店行业的地位也就提高了。

就这样王永庆通过卖大米积累了资金,后又买了碾米设备,在嘉义建了一家碾米厂,一直到1941年,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日本人实施“共进共贩”,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都被迫关门。然后王永庆用自己10年辛苦经营的积蓄在家乡附近新店广兴购买了20亩的山林地,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厝共买了5亩水田。

这应该是王永庆卖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,我以前听到的也没这么多,这也是王永庆一生最初的创业历程,也是最经典有创业故事。

二、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传奇

自碾米厂和米店关门后,王永庆又开过两个砖厂,但因污染稻米等原因没多久就被迫关门,以惨败而告终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王永庆发现乡下每户的人家养的鸡、鸭、鹅因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,都骨瘦如柴故没人愿意收购。王永庆就试着用菜根和粗叶,再去碾米厂买些碎米和稻壳,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鹅,结果成功了。

王永庆就大量向农户收购瘦鹅,集中饲养两个月后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鹅,结果王永庆又发了笔小财。

1945年8月,日本无条件投降,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,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。

1946年初王永庆在嘉义车站附近投资兴建了台湾最大的碾米厂,1946年10月5日正式开张。

然后1947年2月28日,台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“二.二八”事件,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在台湾的军事统治,对粮食等重要物资严加控制,严禁越区运输粮食。

1947年3月11日,王永庆在运回了一车稻谷后被警局以越区运粮的罪名,拘禁29天。出狱后决定放弃米生意。

此后,王永庆开始做木材生意,开始因缺乏经验,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,在挚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,才得以度过难关,站稳脚跟,并从原来的木材买卖发展为收购原木与委托加工经营业务。作为一名木材商人,他也加入盗伐林木的行列,后被人告发,台湾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,王永庆被迫流亡日本。

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败北,到了台湾,当时急需要有胆识的企业家来办实业,时任台湾“行政院长”的陈诚力保王永庆回台,让他度过一劫。

王永庆回台后继续做木材生意,由于国民党来台湾带来大量的资金,一到台湾就大兴土木,一时木材价格飞涨,王永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,迅速发展,几年间便牟取暴利,从一个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。同时也觉察到了继续做木材生意的风险和危机,并积极准备把资金投工业。

1953年台湾当局设立“经济安全委员会”,负责拟定玻璃、纺织、人造纤维、塑胶原料、水泥等建设计划,恰好美国政府答应援助台湾5000万美元用于建设。王永庆申请的项目都别人占了,到最后只有一个破产的塑胶厂项目可供王永庆选择,王永庆经过详细考察,走访学者专家,亲自到日本考察,最后得出结论是:塑胶业为基础工业,今后在台湾经济发展阶段作用是巨大的。

1954年王永庆登记设立了“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”,自有资金50万美金,美国援助67万美金。后因美国国会议员反对又有反复,直到1957年3月,台塑建厂才宣告完成并正式开始生产。月产量100吨,是全世界规模最小的,但就是如此仍供过于求,从开工到年底,台塑生产的pvc粉没有卖出一吨,库存堆积如山,危机一触即发。此时只的开拓海外市场,否则只有死路一条。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又必须扩大生产,否则在国际市场根本没有竞争力,就在这个时候股东间出现分歧,纷纷要求撤股,王永庆在此时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四处筹钱收购股东的股份。

1958年,台塑月产量由100吨增加至200吨,而那时日本的产量已经是5000--6000吨,故王永庆又决定增产至1200吨,并于1960年完成扩建计划。与此同时,王永庆于1958年成立了南亚塑料公司,做二次加工,生产胶布与胶皮,设法协助台塑销售pvc粉。等二次加工稳定后,王永庆又发展第三次加工,在他的努力下,美国人卡林开办第三次加工的加工厂,后来王永庆又与卡林合作在台湾成立了卡林塑料公司,专门生产吹气产品、雨衣、浴室帘布等养料制品。

1959年,王永庆在卡林先生及朋友协助下,成立新东亚塑胶加工公司,1961年投入运营,大批量生产鞋类、皮包、玩具等塑料三次加工产品,很快就以低价打入国际市场,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三次加工企业的产生。1967年新东公司并入南亚公司,并更名为南亚塑胶股份有限公司,大力发展石化中游原料工业。

1965年,王永庆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前镇兴建碱氯厂,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要的原料。

同年3月,公司股票公开上市。

为适应市场扩张需求,王永庆于1973年左右,先后在南部高雄仁武地区兴建及增建仁物碱厂、仁武氯乙烯厂、仁武塑胶厂等。

由于塑胶粉产量大于氯乙烯单体产量,供需仍不平衡,1984年增资,在林园厂扩建年产24万吨氯乙烯单体工程。

1965年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产品以势不可挡之势打入日本市场,对日本塑料行业形成致命冲击,从而退出主流市场。

1978年,王永庆自行设计,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了一个大型工厂,开始了台湾石化工厂的整体输出的先例。此后又在美国连续收购工厂。

1980年,王永庆在美国德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料工厂,其中包括氯乙烯和pvc厂各一座,年产量为24万吨。

1981年王永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从卜内门公司手是买下一家氯乙烯厂;不久又在德拉瓦州向史托福石化公司买下一个pvc厂,1982年年底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料管公司的8个pvc下游工厂。

经过几十年的奋斗,王永庆建立了石化工业中、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,其规模之大,堪称世界塑胶王国。但王永庆一直未能进入上游的乙烯与炼油生产领域,为此王永庆希望建立一座轻油裂解厂,生产乙烯。但一直未得到台湾当局的批准,为此王永庆苦苦追求了二十年。

1986年8月,王永庆正式向台湾经济部提出自行兴建第六轻油裂解厂,才被正式通过。直到1991年才选址云林的麦寮。

六轻工程包括两套炼油厂、两套轻油裂解厂及49座石化工厂。从1993年7月开工到2000年12月初止,总投资新台币3324.5亿元,2001年全部竣工。自此公司的年营业额由3788亿元增加到5800亿元以上,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企业集团。

最近几年,王永庆陆续在大陆投资,在广东、福建、安徽、四川等地设厂生产pvc管、门窗、地砖、纸张等下游产品,其中包括在广州、厦门、芜湖、东营、南通、重庆等地12座工厂。

2001年初,王永庆决定在宁波梅山岛投资300亿的pvc项目,以解决南亚在内的下游工厂对pvc原料的需求,他还投资50亿美元,把整个梅山岛建成石化专区,以争取大陆宠大的商机。

这就是王永庆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的传奇故事,让人觉得简真是不可思议。

三、为什么说王永庆一生都在“卖大米”?

问:王永庆卖大米到底得到了什么?

答:心到、力到、功夫到,无所不成。按王永庆自己的信条就是:“一勤天下无难事”。

问:何以见得?

答:每个人都可试一下,每天拿一斤黄豆撒地下再一粒粒捡起来,看看能坚持多久。王永庆三兄弟十年如一日在米中捉石,得到的仅仅是卖大米赚来的钱吗?显然不是,这已经是非常的修炼了,十年的修炼让王永庆兄弟的心志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凡事心到、力到、功夫到。

问:为什么说王永庆一生都在“卖大米”?

答:1、从1941年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关门后,他自始至终一直是重操旧业。1946年碾米厂开张,1947年3月11日,王永庆因“越区运粮”的罪名,被拘禁29天出狱后不得不放弃米生意。这一段时间他的心都在做“卖大米”上。

2、后来王永庆做木材生意其实是按“卖大米”的模式做经营木材生意,只是时运不济,未到开花结果之时。

3、1949年王永庆从日本回到台湾后,重操木业,其实依然是按“卖大米”的方式在卖木材,只是他否极泰来,撞大运了,如果真一如既往地卖大米,恐怕就不会有王永庆的暴富了,但恰恰是歪打正着王永庆按“卖大米”的方式在卖木材,发了大财。

4、等到进入塑胶行业后,刚刚开始就象当年“卖大米”一样,在公司生死存亡之时,毅然用大手笔进军国际市场,这与送米上门是异曲同工;此后就认准一个点,向下游的二级加工、三级加工延伸和上游的炼油、轻油裂解领域扩张,终于形成了石化王国,这依然“卖大米”的翻版。

王永庆最后是在用十年“卖大米”的方法、心得、思想、感悟在做塑胶,用细心、耐心、恒心来成就一项事业,想不成功都很难。

纵观王永庆的塑胶产业的发展,就象一只会下蛋的老母鸡,下一个蛋孵一只小鸡,鸡生蛋、蛋孵鸡,最后孵出一个庞大的鸡群。

四、心到、力到、功夫到,天下无难事

王永庆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,到目前为止他身上还保留着那种旧时代大家长、大地主、大商人印记(王永庆从创业之就在置地,至今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土地),但不管世事如何在变,心到、力到、功夫到总不会过时,这也是王永庆可以象“卖大米”一样去经营塑胶,甚至可以卖任何东西,做任何的事都做的很好。

不管时代怎么在变,老母鸡自己下蛋孵小鸡的方法永远是最正确的、最管用的。心到、力到、功夫到,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。